Pulpcode

捕获,搅碎,拼接,吞咽

0%

当我在说性价比的时候,我在说什么?

开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把“性价比”三个字挂在嘴边,但我所说的“性价比”并不是单纯的“省钱不花钱”而已。我思考“性价比”三字许久,这已是我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限于花钱上,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篇博客主要讲几个关于性价比的例子。为了让文章有趣,我会在每一个小节会穿插一个我写的关于性价比的段子,这很像是动画片或者电视剧在每集穿插的过场动画。比如《灌篮高手》,《神奇宝贝》,《武林外传》等等。我在网上查到这种东西英文叫:“Eyecatch”,日语叫“アイキャッチ”。

woshishei

成本

一件商品的成本受很多因素影响,有些东西的贵是因为原料贵,比如金银首饰的金子,有些东西贵是因为人工贵,比如开发一款软件。有些东西贵是因为存储成本,比如有些非常大的东西,存放非常占空间,又或者生鲜之类的,需要冰柜存放。此外还要考虑运输成本,比如同样是运输,如果那里的交通不发达,那运费就会很高,相反如果物流发达,就会很便宜。像是某些易碎品,价值比较高的东西,它的运输成本会更高。而这些所谓的成本,最后都要买家来买单。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比较明显的成本,我这里提及一下科研成本,“越是新的东西,就要花费更高的价钱”,举个例子,如果想要买一款游戏机来娱乐,相比于VR头盔这样的设备,更应该花钱购买PS4和SWITCH这样的游戏机。我有一台quest2 VR头盔,价格比游戏机稍贵,玩过一段时间我就发现VR的游戏体量相比游戏机还差一些,因为这些游戏机已经发展了好多年,市场趋于稳定,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产出游戏作品,它们的玩法套路已经相当成熟。而VR这样的设备,还在探索阶段,大部分厂商都在试水,市面上也没有那么多成熟的游戏。研发的成本还需要玩家买单。所以相比较而言,性价比不是很高。

段子: “如果冬天你舍不得交暖气费或是开空调,可以做一间暖色调的房子,比如把墙刷成粉红的。”

均摊

拍一部《泰坦尼克号》花费多少钱?大概是二亿五千万美元,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花费二亿五千万美元去看这部电影,只花费了几十元就能买到一张电影票,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一个人拍,是大家一起去购买电影票均摊了这个费用。一件物品如果它的受众越广,为它买单的人越多,那资本就可以把它的价格压得很低。这就是为啥很多饮料并没有可乐好喝,但是却比可口可乐贵,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制作工艺要比可口可乐复杂,而是它们的销售量远不及可口可乐。像是电影游戏这些行业,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研发,但是他们的复制成本很低(用存储媒介复制0和1),就可以“无限”的扩展,从而“无限”的提高单量去“无限”的压低价格。所以在我眼里,电影游戏都是性价比很高的娱乐方式,因为我花费了很少的钱,享受了巨大投入的产品。所以“可口可乐”,“麦当劳”这些流水线上的食物性价比也很高,这都托福于发达的工业生产线。

段子: “如果你没钱买大房子又嫌房子小,可以在一面墙上放个大镜子,这样空间能大一倍,当然如果你足够骚包,两面镜子对着放空间能无限延申,只要你不嫌晕。”

使用率

在我购买的日常物品里,榨汁机是最后悔的一个,因为它的使用率极低,而且很占空间。喝果汁并没有成为我生活的习惯,打果汁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实用。从我的使用经验来看,最容易打的就是豆浆和西瓜汁。除此之外,像是苹果,橙子,根本打不出什么汁来,只能多加水稀释,关键是并没有市面上买到的果汁好喝。打完之后,我还有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清洗它们。在清洗的时候,我就忍不住会想,为什么我不直接吃水果。

除了本身的使用场景导致使用率不高,还有一种原因是使用体量超出范围,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比如我之前买了一些打折的零食小吃,因为根本吃不了,所以只能过保质期丢弃。扩展下体量的思路,我认为高清投影仪就是一个“体量陷阱”,理论上高清投影仪的效果肯定最好,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可能找不到高清的片源,网上2G的片源居多,大都是1024的,达不到4K。第二是看投影都是离着3~5米去看,我戴着眼镜可能也看不了那么清楚,既然我无法充分享受到这个投影的高清属性,那它的性价比就不高。

段子:“每天下雨我都会把衣服凉到外面,让老天爷帮我洗,性价比洗衣服,省力又省水。”

定位

iphone的性价比高不高?我认为很高,虽然很多人会持有反对意见,但iphone到底有没有性价比,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我们对iphone的定位是什么,如果定位是要买一个实用的手机,那iPhone的性价比就不高。但如果是提升生活品质,或是提升一些面子上的事儿,iPhone的性价比就很高。因为我很难能在其它消费上与土豪看齐,比如土豪的豪宅和私人飞机我是买不起的。但我可以花几千元就可以和最富有的一群人拿到同一型号的手机。

我平时偶尔玩摄影,但我既不会去西藏拍藏羚羊,也不会去北极拍极光,所以长焦广角我都用不上。我一直都是带一个索尼的卡片机出去玩,焦距在24-70,拍拍风景,人物。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比普通人稍微懂一点摄影,偶尔会选出拍的还行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有时我是会比朋友圈常见的照片稍好一点,但我对自己的摄影定位就是如此,所以我不会买更贵的器材,不会学习更复杂的摄影知识,也不会爬去某个雪山搭个帐篷等日出,
更不会真的去某个专业论坛卖弄自己拍的照片,因为我知道我其实啥也不懂。朋友圈有人夸我会摄影我也就是假装接受,真有懂摄影的批评我我也不会反驳,毕竟我对自己的摄影定位就是这样,花费较少的金钱和精力就能获得不错的摄影体验,我称之为“性价比摄影”。

段子: “妹子想养条狗,我问为什么,她说喜欢遛狗的感觉,然后我给她买了一支激光笔。”

消费主义

我们平时购买的一些产品,很多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这个产品才去买的,而是消费主义的广告诱导我们去买的。举个例子,有一个广告场景,描绘了一个美女起居在一个干净又智能的房间里,起床洗漱好,从一个智能电饭锅里盛出一碗白粥吃了起来,满满的幸福感。这样一个广告场景给我们了一个暗示,就是我们买了这个智能电饭锅,就会幸福。这是一种洗脑,让我们产生了只要买了xxx,就会让我们变得像广告里一样。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产品,它们使用率低,占空间,价格不菲,但却因为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谎言,导致我们“上当受骗”,后来才发现广告里的场景与我们无关,我们没有因为买了智能电饭锅变成美女,也没有觉得白粥比地摊上的煎饼果子更好吃。

虽然越贵的东西肯定越好,但可能对大部分人而言没有必要,比如大部分人而言提升自己,要比提升器材价格的性价比高。比如说摄影,我花个几十元去买本书,上个网课提升自己的摄影知识,要比我花几万买个贵镜头带来的收获大。与其搭建一套复杂昂贵的家庭影院去提升观影体验,不如去买本《认识电影》看。

贵的东西还有一个问题是容错率不高,毕竟人生很难一帆风顺,总有磕磕绊绊,我买的那些贵重物品,可能丢,可能坏,比如那些功能过多,操作复杂的产品。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的时候,有同学家长给他买的很贵的铅笔盒,功能繁多,可以从上面弹出尺子,旁边推出橡皮,下面抽出笔。这些铅笔盒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坏的快,大部分寿命撑不过期中考试。越是功能多的东西,就越容易坏,再加上小孩用东西本来就费。相比之下,那些普通的铅笔盒就皮实很多,再加上价格便宜,丢了不心疼,容错率非常高。

在生活中的消费陷阱多种多样,比如有个常用的话是:“虽然这个很贵,但平均下来每天才几块钱”。按照这种说法,便宜的东西平均下来甚至不要钱。再比如男人在女人面前会更爱花钱,像是赌场里那些转悠的高挑女郎就是为这种心理准备的。因为篇幅原因就不细展开列举了。

段子:“新同事说他还没买杯子喝水,另一个同事建议他买瓶矿泉水然后用矿泉水瓶来接水,我告诉他不用花那个钱,然后用纸折了一个锥形杯子送给他。”

次优解

有一种被老生常谈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就是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大概思路就是优先做紧急重要的事,区分紧急重要和紧急不重要的事,多花时间投资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放弃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我借鉴了这种象限思路,把学习和装逼也分成四个象限,就是“学习不装逼”,“学习装逼”,“不学习不装逼”,“不学习装逼”。但不能按照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去理解这四象限。对于这四个象限我的理解是:“学习不装逼”>“学习装逼”>“不学习不装逼”>“不学习装逼”。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能做好第二象限,就很不错了,是最性价比的做法,大家都知道为了目标默默提升自己,不显摆卖弄是最好的,可大部分人应该做不了这么高的境界,那就选次优解,即使我跑了几圈就去朋友圈打卡,即使我是带着卖弄的目标去学习知识的,那也比什么都不干强。当然我们最要杜绝的,就是“不想花费时间学习练习,还要装逼”这种。

xuexi-zhuangbi-xiangxian.png

我所提到的次优解带来的性价比,是用来应对真实情况,是理性的缓冲区,比如我知道哪些事是很重要,但是处于某些原因我就是不想干,那么逃避没什么不好。做点别的事情,给自己找一个次优解,总比什么都不干强。

段子:“我想养一只恐龙,但是它们都灭绝了,所以我养了一只鸟,因为鸟是恐龙进化的,这叫性价比养恐龙。”

微精通

微精通这个名词是我从一本书上学来的,在没有听到这个名词之前,我一般说“性价比学习”,简单来说就是花费最小的精力将学习收益最大化。为了做到这些,首先要去学那些实用的技能,否则会陷入一个“学完不用,忘了下次再学”的死循环,那就没有性价比。其次不应该一开始就探求所谓的原理,底层的知识,而是先去动手,大胆尝试。一方面身体力行能在体验中思考,另一方面还会有动手的成就感鼓励我继续下去。在收获“第一桶金”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是咨询专业人士,总结出关键的诀窍。这样在学习,练习,总结中螺旋式上升。我这里提到的“关键的诀窍”是微精通的精髓。我们常说的某件事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这层窗户纸就是关键的诀窍,我举个攀岩的例子,有次攀岩我能在众多人中胜出,其实是因为我发现了攀岩的两个关键诀窍。第一是发力在腿,而不是手。第二是有些岩点在设计的时候,就不是让人舒服的抓住的,需要克服恐惧,保持平衡就行,不需要百分之百抓住。

段子:“一直不明白女人为啥要买那么多支口红,我觉得只要买红黄蓝三种颜色,什么色号都能调出来。”

加法与减法

我对装饰房子,购买房间物品有这样一个思路。首先我先会看大豪宅有什么,虽然这辈子是买不起豪宅了,看这个是为了提升眼界,开阔思路。接着我再看小户型有什么,比如说30m的小户型,是如何装修省空间的,看这个是因为我想从思考出生活的必须品是哪些。之后我再把这两种思路综合,得出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加法与减法”。举个例子,一些大的豪宅是有健身房的,家里肯定是摆不了健身房的,但一张瑜伽垫和一组哑铃,性价比健身房就有了。羡慕豪宅的私人电影院,用投影+幕布+回音壁音箱就可以建设一套性价比私人影院。

可以将这个思维方式扩展到各个场景,比如做晋升的ppt,最好是先做50页草图PPT,越多越好,再控制自己只能做10张ppt,只讲精髓,最后两头夹击,得到解决方案。

段子:“我想听周杰伦的歌曲,但又舍不得买会员,所以我听《布拉格广场》,《海盗》,《刀马旦》。这些歌都有周杰伦参与,又不花钱。”

长尾定律

说了这么多性价比的事儿,那要如何量化性价比呢?目前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有些思路可以分享一下。先来看一个“长尾定律”:

“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changwei

看上去长尾定律是想表达,收益低的事情做的足够多能和那部分高收益的事旗鼓相当,用图解释就是后面那部分面积和前面的面积是一样的。但是我想借着这张图表达,我一直所追求的性价比就是那条线上的某个点。虽然我没有严格的按照数学的方式去论证,但大概能猜到就在弧度最弯的附近。而且总感觉这和边际效益递减里的收益曲线有某种关系。又或是二八定律里面的百分之二十。

如上几点总结下来,“性价比”的思路并不是单纯的“省钱不花钱”,而是“既省钱,又什么都想要”。是一种不服输的个性,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又带点开朗的自嘲。试想一下,有个目中无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讽刺你:“不配拥有某件东西”。然后不服输的你用性价比思维,自己攒了一个,既省钱,又实用。虽然不如他们的好。但它属于你,它足够好,配得上足够有趣的你。

段子:“约妹子吃饭,妹子说想吃西餐,我说那就麦当劳吧,性价比西餐。她很生气的说要不自己在家做海鲜算了,然后我给她买了一斤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