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pcode

捕获,搅碎,拼接,吞咽

0%

记录2018年的几件事

1.一次攀岩

panyan

去年tb组内人玩了一次攀岩,我当时发挥的不错,爬上了一个难度很大的墙壁,貌似组里只有我一个人爬上去了。之所以能爬这么好,是因为我发现了玩攀岩有两个要领,第一,发力点是腿,你不要指望自己臂力大把自己拉上去,所以基本的动作都是,抓住墙壁,然后用腿用力一登。第二,我想到那些歪歪扭扭的岩壁,设计出来就不是让你舒服抓的,只要你沉住气,你会发现虽然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但假如你能克服住心里的恐惧,还是能保持某种平衡和稳定的,或者说那种感觉根本不能算抓,只能说扒在上面。

不过后来我自己私下又去攀岩了几次,才发现我那次爬上去完全是作弊,因为那种3m左右的攀岩板子,上面是有数字标号的,你必须按照相同的数字向上攀岩才算数,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攀岩,不懂这些规矩,所以才导致我能蒙混过关的。其实我之所以会这么想,因为我始终是一个有点悲观的人,每次成功我都会想到可能是某个什么外因,或者运气好,让我侥幸成功。

但是后来我还是忍不住思考自己为啥能比别的小伙伴爬的好,我想到小的时候爬树爬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我从小就是那种喜欢做点另类的不一样的事情的孩子,当别的同学都在跳绳,踢毽子,踢足球的时候,唯独我喜欢拿着铁环的那根杆和兵乓球在操场上一个人打“高尔夫”。不过更真实的情况是因为当时我家就在学校的后面,但是如果走正门就要绕个大远,所以我常常选择翻墙上学,其实我还引领过爬树翻墙的风潮,吸引到很多男生都跟着我一起去爬树,为这事学校还批评通报过一次。我从小就是个比较淘气比较疯的孩子吧。

话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我到底适合玩什么运动,这次攀岩的经历真的让我觉得我们所擅长的东西,所喜欢的人的类型,我们的性格,可能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潜意识,所以现在我也在逐渐的形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常常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是哪些事情,引导了我现在这些个性格,生活习惯之类的。

在我眼里,攀岩的乐趣就是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因为在攀岩的时候,你必须集中精力去思考如何协调好四肢攀爬,再加上那些岩壁都非常难抓,你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别的。而且不断挑战自我,寻找那些更困难的岩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还有攀岩可能会掉下来的紧张刺激感,也是让人上瘾的原因之一。我一直不喜欢那种需要身体对抗的运动,尤其是像篮球,足球这种,我其实更喜欢羽毛球这种可以中间有个网,把两个人隔开,或者干脆就像攀岩这种,你爬你的,我爬我的算了。因为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吧,同样是表达,我可能喜欢写东西,画画精心设计好给人看,而不是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夸夸其谈收放自如,不过熟人聊起来还好。

前几次奇妙的攀岩经历已经决定把它作为自己的主要练习的运动了,而且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去户外攀岩。

2.一个游戏

去年玩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游戏是《辐射4》,这个一个是一个风格鲜明,有着极高的自由度游戏,游戏故事背景设定在核战争爆发后几百年的美国世界,从地底辐射避难所存活下来的人重回大陆,用仅存的资源构建新社会。除了人类,这里有因辐射而变异的巨大苍蝇,双头牛,被辐射感染千年不死的变种人,用于军事研究的巨大生物“死亡之爪”,还有战前世界遗留下来的怪异机器人,人们在这里使用可乐瓶盖充当新货币,使用长矛或者自制的弹线枪充当武器,穿着自制的防辐射盔甲,住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中,同时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奇怪的阵营和帮派,整个世界满满的蒸汽朋克风格。类似于《疯狂的麦克斯》那浓厚的废土风情。

整个游戏的任务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树形或者网状的,自由度极高,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任务,举个例子,比如为了完成一个找到“制造可乐机器人”的任务,你可选择雇佣队友给你带路,或者自己按照线索和地图查找,要么利用金钱直接去购买一个新的,如果你把游戏人物的天赋点到“口才”上,甚至可以说服NPC不让你做这个任务,直接通关。而你最终是否获得了这个“制造可乐机器人”,会影响到后续的任务剧情发展和推进。

而且游戏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任务。比如有一个人造人的任务。这个人造人的设计原型来源于一个警察,生前一直追捕一个逃犯,可惜到死了也没有抓到。但这个人造人在生产出来虽然有了新的意识,却一直残存着这个警察的记忆。知道这一切后,你可以选择接一个任务和人造人一起捉拿罪犯,任务结束后,人造人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我现在才觉得我可以做我自己了。”

游戏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任务,是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装,在重灾辐射区走很远去寻找一个科学家,整个重灾辐射区漫天灰蒙,一望无际,就像火星一样,偶尔还能看到奇怪的变异生物。那种孤独的探索,代入感极强。

当然以上都不是这篇博客要说的重点,这个自由度极高的游戏还有一个建筑模式,可以类似像minecraft里面一样,给自己搭建房屋,然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对造房子上瘾了。

首先游戏中本来就有许多脑洞大开的建筑,比如一个被改造过的棒球场,被称为钻石城,用来给人们做避难所,棒球场本身的围墙用来防御。内部围绕一垒二垒的位置摆放了餐馆和购买服饰武器医用品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个小教堂,穷人只能住在棒球场内部底层的地方堆积在一起,富人可以住在看台处高层建筑,那里视野好,房间设计的独立还有更多的守卫。设计上整个城镇可以说把一个废弃的棒球场物尽其用。

zuanshicheng

而如果你开启了建造模式,就可以在废土世界选择构建自己的城镇,虽然我不是学建筑的,但是我对这件事还是挺感兴趣的。因为我读过一本前辈推荐的书叫《建筑的永恒之道》,他跟我说这本书对理解软件编程作用很大。这本书有点类似编程中的设计模式,在描述特定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我阅读这本书大概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是:“要理解在建筑内发生哪些事件,如何将一个个模式组合起来,完美运行这些事件,来让你的建筑生机勃勃。”举个例子,作为一个独居在北京的我,并不会选择摆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家里,而是去思考在家里发生过哪些事件,比如我喜欢躺在家里看电影吃水果喝饮料。所以白墙,懒人沙发,投影,音箱,零食的位置,最好能让我很舒服的完成这一切,包括思考临时来电话或者换片子这些突发需求,有没有相关的软件帮我完成。我觉得日本人在这点上做得真是好,他们对生活的细节思考比我们多得多。

网上一些人给游戏打了很多mod,开启作弊模式,在游戏内部随意构建高楼大厦,建筑都崭新崭新的,里面甚至都有电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好设计,很难想象这是在废土中的建筑,违和感太强,没有理解游戏设计者的用意。

我理解,首先在废土上搭建城镇要选好地址,有效的利用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还要关心在你的城市会发生哪些事件,你的建筑物搭配如何能保证让这些事件完美运行。最后还要带有点自己的小创意和小设计。

我仔细梳理了一下,在游戏中发生的事件有:

  1. 游戏的npc,白天要去自己的工作台工作,这些工作台包括,商店,食品店,武器店,服装店,药品店等,来维护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晚上他们还要找床睡觉。
  2. 我在游戏中需要制造枪支和装备,还要休息回血。所以我需要一个自己的房间。
  3. 整个避难所需要食物,水源,电源等必要的资源。
  4. 会有辐射动物和土匪攻击避难所,所以还需要做好防御。

首先游戏毕竟是游戏,所以我不用考虑我的建筑上下水这个头疼的话题,但却要考虑到电源走线。

一开始我得到是一个废弃的汽车处理厂,里面有一个长环形的收费台,旁边是树立起来的广告牌,空地的中心有一个受到辐射的水源,周围上散落着各种废弃的汽车。

fushejianzhu

我拆解了那些废旧的汽车,获得不少钢铁材料,我制造了一部分围墙,另一部分用房屋本身当围墙,房屋分为两层,下层用于npc的工作台,上层用于睡觉,这样保证他们能够在这些地方进行流通,不会因为bug卡住。然后房屋顶上是可以上去的,并且有过道,这样方便在有危险的时候,占据有利地形,解决敌人。同时整个避难所关键方位都有炮台可以消灭敌人。我把收费的吧台改造成了自己的工作室,而且做了一个升降的梯子,防止npc进入我的房间到处乱窜。辐射水被我用防护栏围了起来,并且安装了净水装置,这样水的问题解决了。下方的空地用于种些土豆玉米的,这样食物的问题也解决了。然后我设计了电线的走线,来保证房屋和炮台的供电。

整个游戏的乐趣在于我确实在思考,学习,设计,实践,总结,建筑相关的知识,过了一次废土建筑师的隐。

3.一杯手冲

我喜欢在公司每天午休起来,给自己做一杯手冲,有的时候也会冲一杯送给同事,一方面我可能喝不了那么多咖啡,咖啡喝太多真的会心跳难受,另一方面我其实挺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味道不错的吃的喝的东西分享给别人,问他们感觉怎么样。

不管怎么样,去年我确实是冲了不少咖啡,而且我的手艺也比原来好了很多,其实我一开始冲的咖啡都特别苦,浪费了好豆子,但是周围同事可能出于面子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我心理也明白,一方面他们可能平时不怎么喝咖啡,所以受不了手冲的苦,即使我给他们加了好多奶,他们大多数还是有些喝不惯,因为每个人对苦的感觉不一样,我也鼓励他们不要加糖,否则就不能体会到咖啡本身的味道,而是单纯的喝糖水了。随着冲的越来越多,自己也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

我觉得做咖啡的乐趣在于自己要长期保持耐心,即使一开始做的不好喝也不会放弃做咖啡的想法。还要保持一颗进步的心,不要觉得能喝能提神就足够了。要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最终总会做出好喝的咖啡的。

首先就是我发现大家普遍还是比较喜欢中深度烘焙的豆子,因为可能相比于酸味,人们普遍还是能接受苦一点的味道。有一次朋友给我拿来一包从国外带来的星巴克豆子,我一拆开发现是那种深度烘焙的,就是明显能闻到的那种焦味。一开始可能觉得它不适合做手冲,但是做了一杯竟然出奇的好喝,然后我又兴奋的给几个同事做了咖啡,没想到他们也如此喜欢这个口感。这种深度烘焙的豆子有强烈的咖啡味,味道很焦,或者说我们所理解的咖啡就应该是这个味道才对。

话说虽然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更喜欢深度烘焙的豆子,但是我还是做了很多尝试,买不同风格的豆子,甚至有段时间去找茶叶喝,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喜欢寻找突破的人,有的人觉得我是个有点刻板守旧的人,但其实是他们对创新这件事对我的理解不一样罢了,比如大多数人认为,我今天看书,明天出去滑个雪,这就是创新,但是我可能觉得,今天看一本科普书,明天看一本爱情小说这就是创新,或者我看惯了骑士屠龙救公主的俗套小说,看一本《唐吉坷德》这样的反骑士小说,这就是创新,我觉得你不能单纯的说这个人喜欢打游戏,那个人喜欢看书,他们生活单调无聊。每个人喜欢不同的游戏,阅读的不同的书,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别,只不过我们大多数都在这个世界苟活,疲于奔命,从来没思考过自己为啥有特殊的喜好,更别说思考两个人为啥喜欢不同类型的游戏是为啥。

再说回咖啡,手冲的时候,一定注意第一次注水,第一次被称为“闷蒸”的步骤很重要,首先要保证你的咖啡粉在滤纸中水平,在注水的时候保证水流缓慢,从中心向周围画圈,刚好侵湿咖啡,然后等待咖啡粉能慢慢的膨胀起来,如果注水的手法出了问题,就会眼睁睁看着水已经流到杯低,达不到闷蒸的效果。

shouchong

还有要注意的是研磨豆子,一方面你要尽量让咖啡粉的颗粒不要太细,一开始制作咖啡可能会比较贪心,觉得细的咖啡粉保证能萃取更多的咖啡液,但其实太细的咖啡粉,很难做手冲,保证水流能在萃取完咖啡之后流下去,真实情况就像是活泥巴一样,整个咖啡粉都糊起来了。

最好的咖啡口感是现磨现冲,我原来做咖啡都是在家里磨好在带到公司去磨的,或者一开始在网上订货的时候,就在备注里写明“用于手冲,帮我磨好”,直到有一次突发奇现磨现冲看看效果,没想到味道纯正了许多。磨好的咖啡,会随着时间开始挥发,变得越来越不新鲜,失去它原有的风味,所以咖啡豆应该就把它理解成酒,开瓶即饮,不要停留过多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咖啡?你不能单纯从提神的角度来说咖啡,首先咖啡因会让你上瘾,如果你经常喝咖啡,突然不喝就会感觉难受,让你坐立不安,当然咖啡的隐没有烟酒那么大。一杯咖啡可以带给你嗅觉上的体验,可不要小看嗅觉带来的刺激,如果你读过一点饮食方面的科普书,就会知道嗅觉带给人们吃东西的快感很重要,否则我们也不会捏着鼻子去喝我们不想喝的药了,实际上有很多人都会提到咖啡闻起来要比喝起来香的多,因为鼻子上的感觉器官要比嘴里的多很多,咖啡的那些果香,风味花香,你都只能靠嗅觉感知到,然后是味觉上带来的酸味,苦味,甜味的交杂,酸和苦的味道都在你所能承受的小范围,但又带给你味觉上的刺激,接下来是口腔中的触觉器官,带有一种醇厚感,如果是加了一些奶,还可以感觉到口中的丝滑。最后就是喝下去,还能感觉到喉咙中冲上来的香气,在口中回味无穷。而且你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来搭配这些风味,可能是你熟悉喜欢的,可能是好奇想要尝试的。“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多思考如何刺激自己味蕾,没什么不对的。

4.一次聚会

去年参加的聚会并不多,包括吃饭或者玩个什么桌游啥的,有一次聚会一个女生突然提到,为啥我话少了这么多,不像之前的自己了,我不是应该是个段子手才对嘛。其实我话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桌子上已经有足够的段子手了。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去一个姐姐家玩,姐姐那个时候正在和她母亲讨论去参加她的姐姐婚礼穿什么的问题,她母亲特别指出,不要带那条大的贵重的项链,因为她知道她姐姐在婚礼上的项链肯定没有这条大,毕竟在别人的婚礼上,你不是主角,就不要太过显露自己。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老一辈人的智慧。

你知道为啥西游记为啥有四个人么,貌似说武力值,孙悟空足够了,因为剧本的设定要保证这些角色能够互补沟通,各尽其责。作为电影剧本,如果是两个人的戏,要保证一个外向的话痨和一个内向成熟话少的人搭配,类似说相声一个逗哏一个捧哏,或者说《怪物史瑞克》这种驴子和史瑞克的经典搭配。如果是三个人的戏,就要尝试把外向的话痨拆成两个,一个正一个邪,形成某种对比。到了四个人的戏,就要尝试将内向成熟话少的人拆成两个,一个负责成熟稳定事态,一个负责做一些事件的缓冲和收尾。

说回到西游记,孙悟空是那个外向偏正义的,猪八戒是外向偏邪恶的,唐僧是成熟稳定事态的,沙僧是负责缓冲收尾的。每个人都各尽其责才能让戏剧变得好看。类比到《生活大爆炸》,谢尔顿就是孙悟空,霍华德就是猪八戒, 莱纳德就是唐僧,拉杰什就是沙和尚。所以如果你足够仔细,去观察一次聚会的聊天,如果大家都忙着说自己想说的,会变得特别膈应,甚至还会吵起来,只有掌握好节奏,每个人各司其职,有人负责说,有人负责接,有人负责聆听,有人负责发散,才能让整个聚会的聊天,变得顺畅,融洽。

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原来不是很喜欢桌子上那些刻意幽默搞笑的人,因为我从心里一直觉得我才是那个最幽默的人。

所以一方面,那次聚会的主角不是我,桌子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孙悟空了,我不应该说那么多话,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我也想变换角色,或者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角色罢了。

从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神奇的段子手,设计出各种精巧的段子,随便说句话都能引得周围人哄堂大笑,觉得这个段子设计的妙,既幽默有带有讽刺,一语双关。到后来我才发现,从来没有顾及到别人感受。可能我真的伤害了很多人但是我从来没发现罢了。学会沟通,包括如何表达对一个的喜欢,如何向一个人道歉,都值得思考。我以前做的太差了。

就拿道歉来说吧,首先你要明确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伤害到了别人什么,如何补救。而不是觉得自己道歉就已经很可以了。或者害怕自己道歉人家却不给你台阶下面子过不去。这都是不够诚恳的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初中和一个同桌妹子开玩笑说:“我是一个不孝的人,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还没有后呢。”但是我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就没有父亲,我跟一个从小没有父亲的人开孝顺的玩笑,现在想想真是太过分了。

曾经特别讨厌那种夸夸其谈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我一辈子都不想成为那种人,如果我变成了那种人,我会对着镜子狠狠扇自己耳光的。或者我早就该扇自己耳光了,毕竟在沟通这件事上,做得确实不好。

5.一件格子衫

程序员界,有两大玩懒的梗,一个是脱发,另一个就是格子衫了,但其实我挺喜欢格子衫的,而且还思考过如何穿好一件格子衫,你不能简单的说这种类似床单的布料不好看,或者说“关键看脸”这种一棒子打死的话。实际上去年确实认认真真思考过格子衫这一话题。

我妈妈原来当过裁缝,所以我小的时候,就有一大堆的布料纽扣啥的,还有两个缝纫机,那个年代有很多衣服都是让裁缝做的,只不过后来,厂商做的衣服又便宜又好看,这些私人的手工业就慢慢褪去了。但即使是现在,偶尔我还会找母亲讨论一些关于衣服的话题。

我这里主要聊聊我认为的如何穿好一件格子衫,我理解的格子衫分为两种。即大格子和小格子。

gezi-a

相比较而言,大格子适合比较宽松休闲的搭配,这种格子衫的面料多是混纺,比如法兰绒。颜色最好深一点,而且面料最好贵一点,格子一定是织上去的,而不是印上去的。劣制的格子布会让你看上去非常廉价土气,而且要注意不要把袖子拉下来,并系上所有的扣子,这会让人感觉整个人都被格子衫包起来,像个麻袋一样。最好的搭配是撸起袖子,带个手表啥的,毕竟手表是男人首饰,还要解开衣服的扣子,露出里面的打底衫,打底衫最好是纯色的,黑的或者白的,因为你要明白,这个打底衫是为你的格子衫服务的。王力宏在《我们的歌》里的mv,就有个经典的格子衫穿法。

gezi-b

而小格子就是比较正式的一种穿法,一般这种衬衫都要比较硬才好,而且要合身,这样人穿上了会很精神,比如牛津纺,千万不要是聚酯纤维,这种材料穿上去就像塑料一样,如果是牛仔裤的聚酯纤维就更丑了。说到布料,我记得母亲说过,除非它标出100%纯棉才是真纯棉,否则只要达到多少比例的棉就可以被称为纯棉的。在搭配方面,这种小格子衫常常外面在穿个毛衣或者马甲来搭配,实际上整个格子衫最后只露出领子和袖口,因为它毕竟是作为正装出场的。试着这样搭配一下,其实还蛮帅的。

我以前都是穿的可随便啦,后来想想了解下搭配没什么不好的。偶尔注意下打扮,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其实早些年条件差的时候,大家普遍都忙于挣钱,忽略自己的外在,而且程序界一直流传着,注重自己外在的人一定编程不好的说法,后来我读了一些村上春树的书,看到他为了写小说,坚持跑步,而不是成为一个臃肿的中年大叔,真的觉得作为一个男人热衷于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外貌没什么不对的。

6. 一本书

对于我这种不喜欢读枯燥无聊的书但是又喜欢学习新鲜知识的人,《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简直是我的福音,可以说是去年最喜欢的书籍了,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厚,但真的让我很好的把欧洲史串了起来,完美的做到了“性价比学习欧洲史”。
先说说为什么要学习欧洲史吧,因为当今整个世界的风格都是从那里来的,无论是科技,人文,艺术。别的不说,如果你想欣赏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那你一定要去了解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否则真的就是隔靴搔痒。《指环王》好看在哪?《巫师3》为啥这么好玩?《冰与火之歌》到底在讲什么?里面的典故出自那些真实事件?不过最关键的是,你会理解“为什么面对一个事情,他们会这么思考,而我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思考。”

ji-jian-ou-zhou-shi

这本书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和日耳曼战士文化三大元素,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欧洲的内核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能风靡全球。而且作者非常的风趣幽默,能把历史讲的这么有意思,看得时候就忍不住在想,如果让我讲一个事儿,比如一个无聊的编程技术,我能不能讲的这么有趣。

而且我并不是单纯的阅读这本书,我尝试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把之前看过的电影,玩过的游戏,都串联起来。

比如就希腊到罗马这块,你可以把《特洛伊》《斯巴达300勇士》《埃及艳后》《宾虚》《角斗士》这些电影从头到尾都穿起来。到了罗马后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又可以把整个宗教的故事跟穿起来,什么天主教十字军东征打伊斯兰教,什么马丁路德的基督新教,这样你在玩《刺客信条》这样的游戏,看《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电影毫不费力。文艺复兴的话,可能艺术品居多,我在这里其实顺便去看了一些欧洲艺术史,不过别忘了还有莎士比亚,《莎翁情史》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一定也不能落下。

我喜欢看中世纪电影,玩中世纪游戏,都是源于对骑士的喜爱,我很小的时候看童话,就觉得骑士可帅了。所以对《冰与火之歌》情有独钟,中世纪后期那些英法百年战争之类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被《冰与火之歌》借鉴。可以说这本书的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在到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复辟,德意志一战二战,你都可以把自己看过的文学作品,电影,玩过的游戏,穿插进去。做一个汇总,哪怕是《加勒比海盗》都可以的。

因为完全是个人爱好,并不担心背不下来通过不了明天的考试,所以不要太过着急,随着时间慢慢的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线就好了。

我挺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因为我一直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苦闷的背单词,背课文。记得前年的时候,我就是在玩完《战神3》之后,就去找了本希腊神话去读了一下,别的不说,最起码看到那些文艺复兴的裸体画,都知道这些是谁,在讲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