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pcode

捕获,搅碎,拼接,吞咽

0%

如何写一篇心灵鸡汤

我其实上大学那会挺喜欢读鸡汤的,自从毕业之后才渐渐的有一种被鸡汤骗了的感觉,后来我发现很多同龄人其实也是排斥鸡汤的,当然还有一些每天依旧在喝鸡汤。

我想写一篇关于鸡汤的文章,但并不是批评鸡汤不好,我的博客的风格一直都是去尝试寻找一种原理和规律。所以写这篇博客的目的,就是想思考一下,为啥鸡汤让人这么喜欢读,它给了我哪些心理学上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指的鸡汤,并不是网上那些随便给人鼓励,给人心灵启迪的文章,我认为在公众号上散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鸡汤,或者是鸡汤的衍生产品。

以一个故事开头

首先我发现这些鸡汤都要有一个故事开头,如果这个鸡汤是一般鸡汤,那么故事可能就是个编出来故事,比如小男孩问雕刻家怎么知道天使就藏在石头里,再比如老鹰年纪大了要进行第二次重生,会把自己的羽毛都啄掉,再比如禅师给你的茶杯到热水。

它们的行文结构,也就是简单的:描述故事–>得出结论,类似:

  1. 小男孩问雕刻家怎么知道天使就藏在石头里–>心灵美最重要
  2. 老鹰年纪大了要进行第二次重生,会把自己的羽毛都啄掉–> 人要改变自己
  3. 禅师给你的茶杯到热水–>痛自然就会放下
  4. 女人为那三个男人,第一个人说我在板砖,第二个说xxx,第三个人说我在建筑最美丽的大厦,然后女人嫁给第三个人–>做人要有远见

而高级一点的鸡汤,这个故事大多就发生在作者身边,因为代入感更强,而且这些故事很类似,以至于你看多了,再看一篇的开头,你就知道它要说什么。

  1. “最近我一个闺蜜跟她男朋友吵架了,她说当年xxx”,你大概能猜到,这是讲女性应该独立的。
  2. “前段时间有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对我说xxx”,你就明白,这八成是讲职场不是学校,要改变思路的。
  3. “前段时间,在公司楼下看到一个老爷爷”,你应该想到,这是教人专注做一件事的。

这使我想到之前听过一个教人怎么做ppt的知乎live。里面就明确提到,以一个故事开头的重要性。因为更具体,更让人有代入感。类似马丁路德金,会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黑人男孩和白人女孩能够xxx。”。而不是直接说,我有一个梦想,黑人要和白人平等。

这么说来,你所谓能学到知识的TED演讲,之所以让你看的爽,差不多也是因为这种风格,比鸡汤好不到哪去。

TED的标准结构:

1
2
3
4
有一次我xxxx,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故事)
然后我猜测可能是xxxx(提出假设)
所以我尝试去xxxx(做一些证明的实验)
最后我发现xxx,所以xxx(得出结论)

这又使我想到了最近要写晋级ppt的风格:

1
2
3
4
这是一个xxx系统
它有什么问题xxxx
我们进行了哪些尝试和修改
最后这个系统xxx提升

原来这世界都是套路。

你总能找到你所要的

最近在看一本叫做《游戏设计快乐之道》的书,这本书从很多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游戏是什么,有什么设计准则。其中作者提到,很多人虽玩了很多游戏,但实际上都是用一种思路,一种方式去玩。比如他们在不同的网游中,创建的角色都是类似的,也就是编程领域中常说的“锤子的眼中都是钉子”。这种说法类似于“读书无用论”。意思是很多人看再多的书也没有用,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以自己的观点看书,所以他们总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或者说他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是在强化自己的想法而已。类似很多人去网上问xxx那个明星为什么这么low,其实他就是想让某人举例,来强化一下他的想法一样。我突然明白,其实鸡汤就是在强化自己的想法。

那么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首先你可能是随便打开了一个鸡汤,然后里面说的话,让你想到了自己之前的某个经历,这个经历让你对这个观点很赞同,它再次强化了你的观点,你很爽。

还有可能是你自己感到心情不好,比如你看到很多在家乡幸福生活的国企同学,而你则是一个自命天高的北漂,你觉得自己迷茫了,你需要某种强化,即使你知道自己明白奋斗的必要性,但是你还是需要一个故事说服自己。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个人给你讲一个故事,比如“90年代的下岗工人的惨状”,然后在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真正的稳定,然后你又变得安心了。

那么这就说明这世界有各式各样的鸡汤能针对不同的人群,你要按照你面临的场景,用你的思路去找,总能找到。

所有你想要的主题和例子

那么既然都能找到,那么干脆自己写一个映射列表,把这些故事和道理都自己总结起来,下次想强化自己读一遍就好了。

  1. 我现在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办?: 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小野二郎,八十岁仍在做寿司。结论: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成功了。

  2. 我想培养自己的一门爱好,但是觉得现在晚了,我该怎么办?:莫西奶奶八十岁开始学画画。结论:现在做不晚。

  3. 我二十多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我应该怎么办?:肯德基爷爷65岁创业。结论:是金子总会发光。

  4. 我这么孤独,一定是我太聪明,太聪明有什么坏处?:生活大爆炸的希尔顿就是这样,没朋友。结论:聪明人要闷声发大财。

。。。

慢慢收集吧,来日方长。

骂过去的自己

有一种鸡汤被称为反鸡汤,它们的文体结构类似吐槽类型的,比如骂刚毕业的实习生,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懒的做,却总说自己有梦想,在比如吐槽有的应聘者,什么都不会,却都写得自己精通各种语言。

虽然此类文章开头都是吐槽性的,但是结尾终究用某种方式升华主题,比如要认真做好一件事。

这种文章让很多人看着很爽,其实是因为这里面骂的不是别人,很有可能就是过去的自己。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写这种文章的人在骂过去的自己。

这种树立一个靶子,把骂自己改成骂别人的文章,当然看着爽了。

人天生爱学习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喜欢打游戏的人不喜欢学习,其实是片面的。首先学习不能单纯的指坐在教室准备考试,其实爱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天生就喜欢在某种未知的世界探寻规则,首先这个未知的世界,必须有一定规律,不能混沌。而且不能无聊,要随时有新的东西可以获得。而游戏之所以让人沉迷,就是因为,比起在教室学习,研究游戏的运行规则要容易的多,而且每做一步都能有相应的实时反馈。

之后,很多微信公众号开始泛滥大量带有小干货(小奖励)的文章,他们类似鸡汤,算是一种变种文。

比如一些关于程序员的鸡汤小文,先也会给你讲一个故事,提出一个结论,最后都会打着“做技术要沉下心”的主题,给你一些小建议,比如阅读源码,比如多向比你牛逼的人学习,比如学习更多的语言,学习底层知识,设计模式和数据结构,试试函数式编程。再跟你扯一扯10000小时定律。这些看似是tips的东西,其实什么都没说。

但是它在朋友圈很火,就是因为它夹杂着一些所谓的小干货,虽然读这些的人并不打算要这么做,或者他们只是以为他们要这么做,但是这种文章确实及时的给他们反馈(游戏的奖励机制。)

甚至有的PPT演讲者抱怨,当他认真将一个东西的时候,下面的人根本没有认真听他在讲什么,但只要我在最后给他们一两个小干货(小技巧)。他们就高兴的不得了了,跨这个ppt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学到东西了。

鄙视链

鸡汤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他能让一部分看穿鸡汤的人产生优越感。类似于鄙视链。自己想想,喜欢鸡汤的人能从中获得快乐,而不喜欢的人能从鄙视链间接获得快感。那么这有什么不同呢?

写在最后

其实大部分真的知道那是鸡汤,但是人家就是爱转而已。就像有的人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朋友圈炫耀,但是他们就是爱炫耀。有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发那么多自拍。但是人家就是发了。人性如此复杂。大家其实都是彼此尔虞我诈。觉得自己聪明就行了,别把别人当傻子。